曾经
在邯郸路国定路的交叉路口旁,来了那么几个人,他们就是最早的杨创人。
曾经
他们想在高校周边创立自己的事业——科技孵化器,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在集体企业糖果厂的土地上开办了科技孵化器公司,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就几个人的公司,第一次大会学习了“华为的冬天”,敢为人先,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打破了事业编制的大锅饭,进行了体制改革创新,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为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了热爱孵化事业的优秀大学生,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啃着馒头、喝着菜汤,几天几夜讨论着公司发展战略,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提出了联络员、创业者导师制度来服务于企业,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为了呵护、尊重创业者,提出了要仰视创业者,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为了扶持、培育中小企业,开创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模式,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对孵化器的物业+政府模式,公益与功利进行了辩论,率先提出了园区、社区、校区的三区联动,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要求自身起模范作用,一次次得到了文明园区的称号,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为了丰富员工和园区企业的业余生活,开展了“火文化节”,在市创中心举办的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上,他们集体诗朗诵了“风从东方来……”荣获了大赛第一名,他们就是杨创人。
曾经
他们为了树立自己的孵化器品牌,注册了上海名牌,他们就是杨创人。
如今
在邯郸路国定路交叉路口糖果厂的旧址上耸立起了三幢高楼大厦。
如今
几个人的科技孵化器基地发展成了上百名员工的集团公司。
如今
从几百万起步资金发展为近30亿的资金规模。
如今
从原有孵化面积6000平方米发展为将近百万平方米。
如今
从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上海市资产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完善的孵化器,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如今
走出自身地域,成为了有影响力的国际孵化器。
如今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在谢总的领导下,定能再创辉煌。这就是杨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