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汇聚双创资源,打造不断迭代的创新服务体系——专访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

本报记者  何秋红

5月10日,在上海举办的2019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上,记者采访了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创”)总经理谢吉华,他讲述了杨创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三区联动,转型升级,开创孵化器行业众多先河

谈及杨创的建设和发展,谢吉华感慨良多,他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创新过程。

杨浦,是全上海学府气息最浓厚、才智储备最具想象力的区域。由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集聚,总令人联想到硅谷。1997年8月,杨创的前身,紧邻复旦大学的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揭牌,成为全国首个设立在高新区外和高校周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杨浦区也是上海传统的老工业区,是上海乃至全国工业文明的一个发祥地,随着90年代我国的传统工业开始转型,杨浦区委区政府提出要由“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变,在大学和社区之间建立一种桥梁和渠道势在必行,“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的策略由此应运而生。谢吉华介绍说,“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联动是后来杨浦转型的重要路径,杨创算是‘三区联动’思路最早的实践者。”

2001年,谢吉华出任杨创总经理,进行了第一次体制机制改革,把孵化器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005年初,又进行了第二次体制机制的改革,开始以完全市场化的模式运营孵化器。谢吉华提出自己对孵化器产品的思考:“基础服务,创业培育,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依据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孵化器逐步提升创业服务层级,服务内容延伸到创业咨询、项目评估、管理培训、金融支持等。至2008年,杨创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家孵化器集团公司。

“杨创开创了众多行业先河,国内孵化器的模式和经验,很多都取自于杨创。”谢吉华对杨创的创新基因充满自信,他说,杨创应该成为杨浦乃至上海的“创新实验田”。杨创始终将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为使命,在优化创业环境方面做出了独特的探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在行业中首先打造出完整的孵化服务链条,创立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服务体系、“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工作体系,以及“资产经营+服务经营+资本经营”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被誉为全国孵化器五大发展模式之一的“植入质量因子的孵化全链条杨浦模式”。杨创依据自身发展提炼而成的《孵化服务质量九宫格法》被评价为“具有鲜明的科技服务行业特色,为孵化器行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借鉴和贡献,开创了本行业质量管理模式先河。”。

成立至今,杨创作为孵化器业绩斐然,累计孵化企业610家,累计培育企业超过2000家,累计毕业企业226家。已培育企业中,已上市企业20家。杨创汇聚了众多创新创业资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起到了前瞻性的示范作用,助推杨浦实现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的转变。

高屋建瓴,布局全球深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关于杨创技术转移业务的打造,谢吉华介绍说: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明确提出我国开始进入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孵化器,我们本身就走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思考,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和上海的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孵化器是不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功能和责任。我们希望做的不仅是企业的孵化,而是要推动整个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形成专业技术的集聚,进而形成产业的集聚来带动产业的孵化,这中间的核心就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实际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在我国原先的体制下,我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距离产业化存在着巨大的距离,但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发展趋势,这个现状一定会改变,为此,我们建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

谢吉华认为,在这个平台建设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形成全球范围的布局,过去几年中,杨创在欧洲、在北美、在亚洲建立了8个技术转移分中心,构建全球的技术转移的网络体系。第二,是由孵化转变成一个技术转移的能力,或者说是让技术产业化的能力。第三是产业集聚。技术转移的产业落地以后,从企业孵化向产业孵化转型的价值在于形成产业集聚,那产业应该落在哪里?杨创提出立足于上海,形成长三角的协同发展,来服务于全国。

2015年4月,历经两年多的筹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以下简称东部中心)于杨浦的湾谷科技园揭牌成立,标志着杨创着力开拓的技术转移业务实现了重大突破。2018年,东部中心正式启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型平台的建设工作,该平台是上海市政府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中唯一的软性服务平台,将通过聚焦建设科技成果库、打造服务商集群及技术交易平台,解决现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真正打通成果转化的血脉。

近年来,杨创不断运用科技服务联动各地科技资源,搭建信息共享、金融创新、技术转移及人才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于一体的区域化创新服务平台,营造功能完备的市场环境,加快促进长三角创新要素跨区流动及科技资源的协同发展。

2018年,杨创的国内技术转移分中心网点共计16家,目前,长三角已建分中心8家,加强区域联动协同、促进优势互补,不断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企业需求的联合发布机制,并持续提升科技服务创新能级。

秉承“火文化”,走效益和公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孵化器是中国的火炬事业,需要点燃、引领,需要奉献、激情,这是‘火文化’的本质。这样的文化是我们团队共同遵循的,希望通过自身的温暖和光亮,也成为我们和创业者一起去共同缔造的一种创业文化。”谈到杨创的企业文化,谢吉华如是说。

谢吉华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最大的特点是承担着培养科技创业企业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使创业企业能够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孵化器是一份公益属性极其显著的事业。除了是杨创的总经理,谢吉华还身兼多个公益或是义务的身份:全国孵化器主任培训班指定的两位讲师之一,科技部火炬中心特聘的“中国火炬创业导师”,全球杰出青年社区(中国)社区执行主席。他义无反顾地带领团队走上了一条“公益之路”。杨创的高管们平均每周要飞一次外地甚至境外,为行业同仁们“传道解惑”,参加各类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研讨会,因为其行业内令人惊艳的实战业绩以及精彩的课程分享,总是会引来一批同行前来拜会访问,“实地取经”,在杨创,孵化器“成功的秘密”毫无保留。

2005年,杨创提出了“创业苗圃”的概念——开辟一定空间,让年轻创业者尝试3到6月的零成本创业。对大学生创业,谢吉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人担心,太具煽动性的创业氛围会误导不适合创业的年轻人,或者导致大学生过早投入社会竞争。我们试着创造一个风险可控的创业环境,让具备能力的创业者继续发展,不具备条件的及早退出。即便失败,也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实,创业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哪怕创业失败了,对创业者人生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必须做到‘公益’和‘效益’的平衡,创业苗圃是我们发挥公益作用的那部分功能。”谢吉华强调说,“不以投资回报为指向的创业苗圃,虽不直接创造收益,但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创业生态,同时给予年轻人实实在在的帮助”。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创业苗圃中茁壮成长,“爱回收”这家企业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之一。两个复旦的学生2010年从校园二手机交换业务起步,得到了创业苗圃的支持,依靠在市场中不懈地坚持与历练,如今已成长为年营业额40亿、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发展实现双赢的企业。

采访最后,谈到杨创未来的发展,谢吉华言简意赅地总结道,“杨创实际上已经从一个服务性的企业,转变为一个平台类的企业。我们希望能够搭建一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公共平台,服务于更多的需求,做到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服务于长三角,辐射全国,并不断迭代升级。”

follow:

Hot News

通知公告

Subscrib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